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的经济影响:逻辑很重要

周浩 FT中文网 2020-08-17



周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市场刚刚转暖的情绪骤然降温。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些恐慌结论,可能带有相当的盲目性。


文丨周浩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市场刚刚转暖的情绪骤然降温。留给市场的问题是,这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可以想见的人员流动大幅减少、工厂开工推迟以及各国对中国居民的各种旅行限制,都显然会对经济带来冲击。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增加、在线消费的增长以及医疗保健物资的消费,也会对经济带来一定的支撑。如何衡量这些因素的互相制约,经济学家们只能根据历史经验给出大致的预估,而更加重要的是,疫情到底会持续多久,经济学家们不是流行病学专家,很难给出什么让人信服的结论。

尽管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历史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大致的逻辑判断。本次疫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一个典型的需求冲击,换言之,即正常需求因为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受到压制。这样的一个冲击,其持续的时间与每期冲击的力度大致呈反比,但总体而言,冲击的力度会逐步变小。这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当疫情刚开始时,每个人的心理都会遭受很大的冲击,也就会改变自身的各种常规消费行为,但如果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其带来的心理冲击会越来越小,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回归正常的消费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往往是在初期时影响最大,接下来的影响会相对减弱。从GDP的表现来看,中国经济受到冲击最大的会是第一季度,此后每个季度的负面冲击会越来越弱。


这样一个分析的逻辑固然很重要,但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逻辑是,理论上来说,一场类似肺炎的疫情,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运行趋势和方向。比如说非典在2003年第二季度对GDP造成了大约2个百分点的冲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带动经济起飞的大方向,而在非典肆虐最严重的时候仍然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的投资者,此后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同理而言,如果一些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未来也会出现修复式甚至报复式的反弹。举例来说,汽车行业的潜在消费能力是相对稳定的,疫情短期会严重地抑制消费,但被短期压抑的买车需求却大概率会在疫情稳定后出现井喷,这两种行为都会带来同比数据上的严重扰动,但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疫情对这类消费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理解了以上这两个逻辑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大概率会出现一个V型的走势,也就是说在短暂的下探之后,经济会通过报复性的反弹回到本来应该的位置上,这样的走势也被历次的事件冲击之后的经济状况所证明。需要指出的是,同样是事件冲击,疫情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金融危机这样的事件很可能带来的是对经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变,但疫情却很难对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自洽逻辑产生过大的影响。

如果这样的判断大致成立,对于市场来说,真正难以判读的是V型的底部会有多深,我们固然可以从历史经验中得到一些启发,但事实上每次冲击带来的冲击结果却因为各种不可预知因素的存在,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看似合理的逻辑是,中国经济现在更加受到内需的影响,疫情肆虐的环境下,中国的内需会被严重冲击,因此而言,V型的底部会非常深,市场也开始讨论中国经济在2020年第一季度会出现低于5%甚至低于4%的经济表现,这也引发了深深的忧虑。

但正像笔者上文所论述的,第一季度如果出现极低增速,那么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大概率会出现大幅反弹来修正此前受到的冲击。

但从一个更加结构性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经济体最主要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内需和服务业,那么其韧性可能会远大于市场的预期。比如说春节期间大家可能减少了外出就餐,但总体的食品消费却不会因为疫情而严重下滑,唯一的区别是更多的人将就餐的地点转回了自己的餐桌,购买的渠道更多转向零售网络。与此同时,因为被迫“宅”在家,但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的网络消费也会明显增加,比如说会更多选择在网上订餐、在网上观看更多的影视作品,并在网上参与更多的互动娱乐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是否会真正严重消费,事实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家不能简单认为没人出行、,没人出游,内需和服务行业就会完全失去了自我平衡的能力。

此外,判断中国经济表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其他经济体的表现。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市场往往会从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疫情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当然有道理,但这种静态和简单的研究逻辑,几乎忽视了其他经济体自身的增长潜力和调整能力。


事实上,中国经济也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如果其它经济体表现都还不错的话,理论上来说,即使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也不会表现太差。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我们看到了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比此前的预期要好,多数经济体的数据也都还不错,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经济面临着相对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降低了中国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不能受困于一个事先已经成形的结论,也就是说不能先有结论,然后再去做倒推。历次事件冲击(比如说贸易战)的研究来看,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结论,却往往与事实南辕北辙。比如说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市场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台湾经济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结果台湾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表现却相对不错,这些案例也表明,一些看似没有漏洞的结论,结果可能反而造成严重的错判。

总而言之,就像市场开始忽视了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样,后来的这些恐慌和因此推导出的结论,可能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我们一方面要承认经济研究面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夸大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边际影响。同时,我们要敬畏市场,但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表现来推导经济背后的逻辑。当然,市场变化和心态的浮浮沉沉,也会带来非常相应的投资可能,这也是每个投资者考验自己的投资逻辑是否成熟的机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